在309反核遊行之後,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現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核四的團體被貼上政治化的標籤,以及反核四的聲音被當作是反核的聲音。這些都變成了政府拿來對抗反核四的武器與藉口。

而政府在3/7就指出現在政府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穩健減核」和「立即廢核」。之後又在3/16再度提出了「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這樣的聲明。

反核四的團體被政治化,我不想評論什麼。但反核四的聲音被當作是反核的聲音,同時政府又使出「穩健減核」和「立即廢核」這樣二分法的技倆,就有誤導大眾之嫌。

政府想藉此散播的訊息是,「穩健減核」是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能確保核安,又能打造低碳環境,最後還能通往非核家園。豈不美哉?而「立即廢核」根本行不通。

但我認為,要求停止興建核四的聲音,始終大於反對核能的聲音。而且也沒有人要求要立即停止核一、核二、核三的運轉。就連309遊行上的「核電歸零」標語,也只是一個概念,並沒有限定時間表。把要求「立即廢核」的標籤貼到反對核四或反核的團體身上,只是一種模糊焦點的做法。

而政府的「穩健減核」一說,又趁勢搭了反核的順風車。搞得好像,連政府也是反對核能的。(反核四的團體被政府亂貼標籤,又被吃豆腐。)如果把政府的口號改成:「廢除核四、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你就會發現這跟反四核團體的聲明沒兩樣了。

而且我們不得不注意到,政府走的路線是「短程支持核四興建」,「長程走向核電歸零」的特殊路線。

這個說法,乍看有理,但實為矛盾。假設政府長程計畫是「核電歸零」,那麼核四就不應該興建。因為興建核四無異是延後了減核的期限。

而政府提出的「穩健減核」也沒有所謂的配套措施或是時程表,僅限於口號式的宣示。(可以參見清大彭明輝 非核不是問題,產業政策才是最大的問題

如果政府真的要「穩健減核」,就應該要提出方法設法降低每年預期要消耗的電能,提出產業轉型、產業升級的計畫。而如果政府真的有心要打造綠能低碳環境,就應該提止補貼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停止放縱工商業界侵吞鄉野、與農爭地的政策。如果要認真探討排碳量(或溫室氣體排放量),請將各業界產生的廢氣列入考量。除此之外,還要大力宣導節能、積極開發綠能、保護綠地。

而至今,我還沒有看到政府有類似以上的配套政策提出。「產業升級」已經喊了好幾十年,卻沒有升級。而「穩健減核」要喊幾年呢?還是只是政府一時搭上流行喊喊罷了?

再者,政府又強調,核四不安全,就無須公投。

這個聲明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檢討,第一,既然目前核四還不知是否能安全運轉,那何須為興建核四做那麼多宣傳?又何須每天在吵核四公投的細節?

第二,既然核四有可能不安全,不安全就不蓋,那麼,英明的政府,是不是也應該對此提出配套措施。照目前政府的宣傳手法看來,核四沒蓋好,會影響民生、影響經濟、影響國家安全。這麼嚴重的事情,國家憑什麼賭它一定可以蓋好,可以安全運轉呢?(還是這些言論只限於恐嚇的作用?)

在我看來,我們的政府朝野上下,不論是對於核四蓋好或是不蓋,都還沒為逐步非核(或穩健減核)提出足夠的配套措施。討論的重點嚴重失焦。而且政府嚴重擴大了不蓋好核四的缺點,也過分誇張了蓋好核四的優點。

再說,若真的要核四公投,而照目前民意看來,核四公投很有可能會通過(核四停止續建的意思),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稍微把重點放在要如何擬定沒有核四的前提下的國家政策要怎麼走?還是到時候大家看著辦就好?

另外,「穩健減核」路線還有一個錯誤,就是忽略了未來的新型核電。假設我們能有更多安全、更少放射汙染的核能發電技術,何樂而不為呢?(請參見清大彭明輝 跟唐湘龍談談核四問題一文)

 

那麼到底政府現在走的「穩健減核」路線是什麼?我想,政府只是想試圖讓多數民意對於核四有好感,以便政府提出核四追加預算的要求,而且這個預算的追加將會在公投之前,到時候需要立法院審核,民意反彈才不會太大。

另外一方面,其實它就是拖延戰術。目標不在減核,而是在於蓋好核四,讓目前既有的產業政策、經濟政策、劫貧濟富政策可以持續,讓目前的既得利益者,得以繼續得利。讓高耗能、高汙染產業可以繼續生存,讓台灣的農村再蓋更多工廠,讓科學園區、工業園區越蓋越多......因為產業轉型、政策改變對既得利益者來說,無異是一種損失。

至於能源問題、汙染問題、產業升級等重要問題,反正還有40年的時間可以賴。到時候已經不會有人找他們負責了。重點是,蓋好核四真的能給予我們40年的時間嗎?又或者,政府只是誇大了核四的效益,同時又不想調整既有的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ssw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