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又修了一門跟文學批評稍微有關係的課,才知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作者之死、互文性等等觀念都在在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發展出來的。文學批評與西方哲學、西方社會的發展實在是息息相關。以前大學時怎麼都沒學到?

現代與後現代之間

我是用現代概念還是「後現代概念在看待這個世界的一個突如其來的問題,在我腦海中縈繞不去。

現代概念跟十八、十九世紀人類的一些重大成就息息相關,如工業革命、進化論等等。現代相信科學與知識、相信理性,對人類未來抱持樂觀,認為人類就是世界的主宰,科學就是永恆進步的動力,以自由、平等與博愛為口號。現代概念」鼓勵菁英統治,善於使用是非分明的「二分法」觀點。

「後現代概念」的興起則與西方殖民、世界大戰密不可分。它不再認為人類是制度的主宰,相反地制度控制著人類,人類不過是被上百條制度所牽引的人偶。它對於「現代概念」裡的種種信條抱持懷疑。工業的進步帶來汙染,人類的貪婪引發殖民與戰爭,自由、平等與博愛始終還是口號。「後現代概念」傾向於「去中心化」、「多元化」的視角。

我在現代與後現代的矛盾之間掙扎著。現代」象徵著自幼熟記在心中的信條,但「後現代」卻像是病毒一樣,啃蝕著那些不可撼動的「真理」。

究竟是人類擁有科技,還是科技控制人類?究竟是人類消費金錢,還是金錢消費人類?大哉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ssw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