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難民獎學金的可行性

 

讀張景安台灣要如何走出外交困境?提供獎學金給敘利亞難民,就是最簡單的下一步」一文,讓我不禁有感而發。

就我所知,前一陣子台灣原本預計接納十多位滯留在約旦的某個阿拉伯國家難民(都是年輕人),預計提供他們住宿、生活費,兩年的華語文課程,以及之後就讀大學的學費。在談到最後階段時,有九人已確認送出文件,機票也買了,但最後在出發前三日,卻有八人決定不去台灣了,只有一人前往。另外八人認為還有機會可以爭取到歐、美國家,所以不想去台灣。

 

不知道大家如何解讀這個事件?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這代表我們政府其實很有心在做這一塊的外交工作。

關於文中提到的36萬台幣,就我瞭解,每位留學生的年度花費一定超過36萬台幣,因為其中包含機票、學費、生活費、住宿費,還有委託相關機構協助的費用。但我敢說,金錢絕對不是政府最大的考量。

 

第一,最大的問題在於「安全」。以政府的立場,一定會評估、確認過這些人是否有可能在台從事「恐怖活動」,或是否與「激進組織」有連繫才敢放人。但難就難在,到底要如何評估?我們要如何分辨恐怖份子和平民老百姓?

現在許多西方國家因為擔憂伊斯蘭國組織或其他極端份子藉由申請難民身分的方式,會在當地從事恐怖活動,所以才更加限縮了接受難民的人數,甚至決定完全不收。

另外,有些難民身份證件遺失,或可能有偽造之嫌,而敘利亞當局又一片混亂,很難進一步確認這些難民的身分。這也有可能是造成台灣政府卻步的原因。

而假設這些人到了台灣之後,他們的親戚會想以依親的名義來探訪,政府可能又會考量到安全問題,勢必要研擬一套評估措施。

 

第二,遴選與錄取規定和辦法也是很大的困難。特別是敘利亞難民四散各處。以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來說,這還需透過我們在土耳其的外館與土耳其政府合作,擬出相關辦法。

然而許多人逃難時,連畢業證書、成績單都沒有,我們要如何從中選出優秀的青年學子?勢必需要更細膩的辦法或推薦、背書程序。

另外,我們又要怎麼從這些難民中選擇?裡面有不同宗教、派別、甚至不同族群的人,如果一樣是難民,你要送遜尼派還是什葉派的人到台灣?(不管選哪一派都會有人批評。)

當年的伊拉克獎學金,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只限於庫德族人。原因我推想是,他們是當時被視為較和平的族群,而且他們已有一定的自治權,所以我們可以比較放心地請他們的行政首長、地方耆老推派人選。

 

第三,台灣社會準備好了嗎?

阿拉伯人到台灣不一定都能習慣。因為媒體往往流於刻板印象的報導,台灣社會普遍對於阿拉伯人有成見(當然可以說因此需要更進一步的交流),動不動就認為阿拉伯人、穆斯林跟恐怖份子有關。而我們的飲食、文化、宗教也有許多不同,更別說清真飲食在台灣少之又少,而且往往還不便宜。如果他們單純領取獎學金過生活,其實會過得很辛苦。但他們又很難找到打工機會,剛到台灣語言也不通。生活上處處需要協助、輔導、關懷。這些事務,是否有專責的機構負責?也是個大問題。

回首那些到過台灣的阿拉伯人,其中也有人一開始就受不了、不習慣想要離開的。這都代表,對於這些獎學金學生的行前說明、行後輔導、心理建設並不夠。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難民都希望能選擇待在阿拉伯或伊斯蘭社會裡。

另外,提供獎學金、接納留學生的外交成效,可能也是政府的一大考量。

 

基於這些原因,也許能解釋為何政府和民間組織大都選擇捐錢、日用品、衣物、組合屋的方式來協助難民。

也許研擬出一套辦法,直接提供獎學金給優秀的敘利亞青年學子在當地就學,是較為妥善的辦法。

當然,以上討論並非立基於否定原作者的立場而寫的,更不希望關心此事的人就此打住,希望能有一套完善的措施,造福國際社會,也推廣台灣的外交。

(2015.6.5修改)

 

رسائل من اليرموك  

圖片為阿拉伯紀錄片Letters from Al  Yarmou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sswa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